首页 >市场动态 > 正文

今日热门!漫步苏州河:苏河百年工业建筑

2023-01-05 13:34:59

上海是我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1843年上海开埠以来,苏州河两岸在城区大扩展的进程中,由东往西快速地进入城市化。大量的工厂、码头、仓库、堆栈在苏州河两岸建立,苏州河沿岸成为工厂最集中的区域。中国一大批最早的纺织厂、面粉厂、丝绸厂集中开设在苏州河两岸,苏州河成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

如今,随着42公里岸线相继贯通开放,苏州河中心城段漫步道也全线贯通,苏州河两岸成为市民阅读建筑的好去处。而沿岸的工业建筑从兴盛发展,到停产搬迁,再到保护利用,反映了每一个时代翻天覆地的变化,是苏州河工业文明的历史见证。

苏州河工业遗址的建筑风格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式传统样式、西式复古样式、现代样式和日式风格

上海特殊的经济与文化发展际遇,使得这里的建筑文化呈现出一种包罗万象、海纳百川的景象。苏州河畔的工业遗址,其建筑的风格类型和风格演化过程,与上海整体的建筑文化发展有一致性,也有其特殊性。

相比黄浦江沿线作为商贸交换的功能,苏州河更多承担着内河通衢的便利水运功能,因此沿河用地多建仓库、码头等,更加偏重生产性质。苏州河沿岸的工业遗址,根据其原使用功能,可以分为仓储建筑、厂房建筑、办公建筑、居住建筑、市政建筑、商铺货栈等类型。

从外白渡桥到河南路桥,河两岸工业遗址以办公功能结合仓储贸易为主。作为外滩历史风貌保护区的一部分,这里有多个优秀历史建筑,如上海邮政大厦、英商上海电车公司大楼、原英商自来水公司大楼等。

从河南路桥到长寿路桥段,河岸两侧的工业遗址以仓库建筑为主。中西相容、风格迥然,代表着上世纪30年代商铺林立、商贸兴旺的历史。最典型的莫过于静安区苏河湾东区的银行货栈群,以及南苏州路的衍庆里、西苏州路的福新面粉厂七厂仓库等。

从长寿路桥至镇坪路桥,是二十世纪初民族工业的聚集地。这里的工业遗址以厂房为主,也包括有原厂区的办公建筑。上海造币厂旧址、宜昌路救火会大楼、原福新面粉厂三厂、原申新九厂厂房等等,都散落在这片区域。

从镇坪路桥至内环高架路,这一段以厂房、仓库为主,并有少量办公建筑。其中,宝成湾区域是上世纪20年代形成的重要纺织工业集中区。这一段现存的工业遗存,如今多以创意园区的形式呈现,包括有:景源时尚产业园(原日商内外棉株式会社第十三、十四工场)、创享塔(原宝成纱厂)、湖丝栈等。

从内环高架路至中环高架桥,苏州河北岸保留有原长风工业区拆除后保留的少量厂房,已改建为博物馆、展示馆等,面向公众开放。如上海长风游艇游船馆(上海试剂总厂旧址)、苏州河工业文明展示馆(上海眼镜一厂原址)等。

若从建筑风格类型来看,苏州河沿岸工业遗存建筑可大体分为四类:中式传统样式、西式复古样式、现代样式和日式风格。

中式传统样式是指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样式的近代工业建筑,材料上多用青瓦、红砖、木材等传统材料,形态上常用坡屋顶、清水砖墙等,结构多沿用传统大木作做法,建造木构架房屋,并进一步细化为木结构和砖木结构两种形式。例如,建于1910年前后、位于万航渡路1384弄的湖丝栈,是砖木结构的两层和三层厂房仓库,清水青砖为外墙,红砖则为水平带饰和垂直壁柱。

西式复古样式包括外廊式和西方古典复兴式,指在空间体量、细部装饰、比例、色彩等方面采用或借鉴西方复古主义风格样式的工业建筑。例如,坐落在光复西路17号的中央造币厂旧址(今上海造币厂),1930年竣工,通和洋行设计,入口门廊高至二层,以爱奥尼克柱支承,上饰三角形山花,两侧则饰有贯通二层的爱奥尼克壁柱。

现代样式建筑是指采用现代主义设计方法的建筑。现代样式往往注重实用功能,多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等现代结构形式,以争取获得更多的使用面积。立面形式简洁,往往又带有简约的装饰艺术派风格细部,为建筑增添了独特的艺术价值。例如,位于北苏州路1016号的中国实业银行货栈,通和洋行设计,地上五层(局部七层),平面呈梯形,外观简洁,主立面中部升起两层,形成立面构图中心,为典型的、带有装饰艺术符号的现代派风格。

日式风格也在苏州河畔的工业建筑遗址中出现。除欧美在上海建厂外,日本自一战之后在沪投资不断增多,达到总量第一位。但受当时学习西方道路的影响,早期在华日本工业建筑式样全然照搬欧洲式样。直至1930年代,开始出现现代主义风格的特征。尤其在沪西地区的日本企业仓库旧址,呈现粗犷、简洁的建筑风格,如位于万航渡路2730号的创邑·河(原丰田纺织一厂、上棉五厂)。

有意思的是,西方复古样式与中国传统样式相融合的特征,在工业厂区附属的办公建筑中频繁出现。例如,莫干山路120号阜丰面粉厂办公楼,清水红砖坡屋顶,却带有仿爱奥尼柱的前廊,以及巴洛克装饰的山墙花;建于清末民初的上海葡萄糖厂旧址(今凯旋北路1555弄瑞华樟园),有着巴洛克风格的砖木结构院落,外墙为红、清两色清水砖墙,二楼阳台设走廊及巴洛克装饰的拱券。山墙既有三角山墙花,又有中式观音兜,可谓中西建筑结合的典范。

同时,这些建筑风格并非在同一时间出现,而是有一个演变的过程。上海近代建筑总的来说分为三个主要阶段:从开埠初期到19世纪90年代前,为殖民地风格的流行和中国传统建筑的继续;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前,基本为西方复古样式;30年代起,装饰艺术派和现代主义盛行。上海近代工业建筑的风格类型,既同城市其他类型建筑风格类型演变发展有一致性,又有其特殊性。上海近代工业建筑所附属的办公楼、服务等建筑的风格类型基本秉承这一脉络;但生产性建筑类型如厂房、仓库等则显得更加简洁、利落。

苏州河两岸工业建筑的总体风格演化,也同样如此。建造于约1888年的英商自来水公司办公楼,清水青砖立面,有连续规整的券柱式外脚,是外廊式建筑的代表;北苏州路的上海邮政大楼,建于1924年,则是典型的折衷主义建筑;1928年建成的上海造币厂行政大楼,是新古典主义风格;1933年开始建造、由邬达克设计的上海啤酒厂灌装楼、酿造楼,则是现代派风格,其中酿造楼的立面中间高起部分为装饰艺术派风格。在代表着上世纪30年代商铺林立、商贸兴旺历史的苏河湾,汇集一批颇具代表性的银行货栈仓库,其中,中国实业银行货栈、中国银行货栈、浙江兴业银行货栈、中国工业银行仓库、金城银行仓库等,均为外形简洁的装饰艺术派风格。

苏州河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更新

不仅仅关乎物质层面,也包括重新认识其中蕴涵的非物质艺术特性

世纪之交,随着上海城市功能布局的转换,苏州河两岸工厂大量外迁,很多废弃的厂房与仓库面临被拆除的危险。当时,工业遗产的价值尚不为大众所知。不少艺术家、建筑师被仓库厂房的空间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所吸引,将其租用、改造,成为风格独特的设计与艺术工作室。一时间,“艺术仓库”成为城市中的时尚与潮流。苏州河工业遗产的保护序幕由此拉开。

自2000年左右,苏州河畔的废弃的厂房、仓库,或由艺术家们租赁改造为艺术工作室,继而在政策支持下转型为创意产业园;又或者在城市开发建设中,在专家、学者和社会人士的呼吁下,抢救下来,成为城市绿地中的公共建筑;还有一些承载重要历史意义的工业遗址,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经修缮复原之后,以纪念馆形式对公众开放;部分工业遗址,由企业以非盈利方式修缮经营,作为企业文化精神的溯源之地。

苏河艺术仓库:工业遗产保护的开端

建筑师登琨艳于1998年底最先寻找并入驻上海苏州河边的仓库,即南苏州路1305号,上世纪30年代杜月笙的粮食仓库。登琨艳拆除了部分楼板、楼梯,将部分屋顶开设天窗使得屋子中央得到较为充足的自然光,终于达到“显露真身”的效果。光是拆除几十年来附加在仓库里的违章建筑,就耗费了100余车次的搬运。对登琨艳而言,只有还原,才能显现老建筑的美丽,才能显现其初建造时的风采。

南苏州路1305号的改造设计,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4年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上海苏州河沿岸仓库的保护与改造表明,一个具有先锋意识的开创性修复项目,完全可以将公众的注意力放在一个全新的保护议程上,从而具有广泛的影响。”登琨艳开创了在上海租用改造旧工业建筑的先例。他的获奖,增进了人们对历史建筑,尤其是工业建筑遗存的认识。

2001年前后,薛松入驻春明毛纺厂的染整车间,成为第一个进驻莫干山路50号的艺术家。2002年香格纳画廊来到春明毛纺厂,利用厂区的锅炉房,成立了莫干山路50号第一个画廊。随着更多的艺术家进驻莫干山路50号,一个多元的艺术家群落就此兴起,也就是今天广为人知的M50。

当时,工业遗产的保护还不为大众所理解,工业建筑的风貌历史价值判断也颇有争议。以M50为例,很多厂房仓库都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建造的普通厂房,就建筑本身而言,并无太多的保护价值可言。然而,当代艺术与创意产业在这些废弃的厂房空间里野蛮生长,使人们意识到工业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空间评价,其中蕴涵的非物质艺术特性和文化资本也应得到重新认识。以M50为代表的苏河艺术仓库,是当代艺术推进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的典范,成为苏州河沿岸独具魅力的文化艺术新地标。

上海啤酒厂旧址:劫后重生,梦清园里的工业遗产

位于今宜昌路与江宁路路口的上海啤酒厂创办于1911年,本由香港德国北力乞洋行在上海的子公司顺河洋行创办。1931年改组,于香港注册为英商企业,并将工厂北迁至现址(原址为今江宁路澳门路转角)。

新厂由著名匈牙利籍建筑师邬达克设计,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1934年8月竣工。厂区由酿造楼、灌装楼和办公楼等组成,采用简约装饰艺术派风格。酿造楼为九层框架结构,灌装楼为五层钢筋混凝土无梁楼盖结构。上海啤酒厂是一座从原料进厂、发酵酿造、消毒处理、灌装打包全面自动化流水操作的现代工厂,也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啤酒生产厂。

2002年,面对苏州河沿线综合环境整治,上海啤酒厂迁址。专家、学者以及相关部门对啤酒厂建筑群的拆与留、工业遗产保护与梦清园建设的关系上,展开多次讨论。最终采取折衷方案,对灌装楼保留主要原结构,改造成苏州河展示中心;酿造楼保留参与部分,改造为会所。如今,这两座建筑已经成为梦清园的一部分,面向社会开放。

四行仓库:苏州河畔的英雄雕塑

上海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建于1935年,正是上海民族工商业崛起之时。当时,许多中外资银行将总行设于上海,在外滩兴建大楼作为办公、营业场所,而将业务相关的银行仓库建在水陆交通便捷的苏州河畔。

四行仓库是四行储蓄会堆放银行客户抵押品和货物的仓库。建筑其实由两座仓库组成:东侧的大陆银行仓库和西侧的四行仓库,均由通和洋行设计。两座仓库面向苏州河的南立面采用彼时流行的Art Deco装饰,造型简洁。高窗划格相似,但窗下墙各异:大陆银行仓库为清水青砖墙中间镶红砖框式图案,四行仓库为粉刷方框装饰。两座仓库建造时间接近,高五层,内部可通,中央为通高的交通廊道。两座仓库总建筑面积约2.2万平方米,是当时先进的仓储建筑,也是1930年代苏州河畔建造质量最好的仓库建筑之一。

这里是1937年淞沪会战中“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发生地。当时,华界与公共租界的分界线斜穿大陆银行仓库。在侵华日军突破华界全境之后,紧邻租界的四行仓库成为掩护主力撤退的关键据点。1937年10月27~31日,日军数次进犯,以密集的炮火炮击西墙,洞口累累。这座近代仓库建筑,由此承载着上海悲壮的抗战记忆。

战后,四行仓库做库房使用。1980年代,也曾用作家具城、市场等。建筑功能几经变迁,外立面被多次粉刷,屋面加建时损坏了原立面的女儿墙,西侧加建的多层厂房也使西墙的历史痕迹难觅踪迹。

2014年,四行仓库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四行仓库保护与复原设计启动,以尊重历史、真实性为原则,修复仓库南立面至1935年建成时在苏州河畔的原貌。为彰显抗战遗址的历史记忆,对曾遭炮火轰击的西墙,采用复原1937年受损的历史原貌方案。设计团队用多种方法探明洞口的准确位置,最终将西墙修缮、复原,重现抗战历史的悲壮。

今日伫立在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以其巨大的体量,呈现出一种纪念碑式的英雄感。

丰田纱厂铁工部:百年企业的历史见证

1921年,日商丰田株式会社在极司菲尔路200号(今万航渡路2250号),创办丰田纺织一厂,成为丰田集团成立初期的重要生产基地及丰田集团历史上第一家海外工厂。同年,在现万航渡路2318号,成立专为丰田纺织厂维修机器的丰田纱厂铁工部。

丰田纱厂铁工部占地12亩,拥有锯齿形红砖墙车间。1942年改为丰田机械制造厂,1945年日本战败后,由中国纺织建设公司接收。原铁工部划出,改为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上海第一机械厂。1950年起,为国营上海第一纺织机械厂(简称“一纺机”)。2000年前后,上海产业结构大调整,厂房被空置起来。

2007年,丰田纺织(中国)有限公司向一纺机租下原厂区内的办公楼和食堂,作为丰田纱厂铁工部纪念馆,也被命名为“上海丰田纺织厂纪念馆”。经过修缮保护后,建筑维持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原貌,作为陈列厅,以档案史料和图片展示丰田的发展历史,并陈列有1924年研发的当时世界最高性能的全自动织机。纪念馆作为丰田集团内部的设施,以非盈利目的进行运营,每年的中国文化遗产日对外开放。

作者:朱怡晨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后

标签: 工业建筑 四行仓库 建筑风格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太平洋劳务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22016495号-17   联系邮箱:93 96 74 66 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