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快资讯丨标准化为陕西宝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供“硬核”保障
近年来,陕西省宝鸡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标准化工作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场硬仗,选取了渭北塬区、关中川道、秦岭山区的陈仓区文广村和凤县永生村、凤翔区六营村、眉县文谢村等8个不同类型村庄作为试点,统筹推进村容村貌提升突击战、垃圾治理清剿战、污水治理歼灭战、厕所革命攻坚战、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持久战“五大战役”,打造了一批净美、绿美、常美的省级人居环境整治标准化试点村,推动村庄环境从干净整洁向净美宜居转变。
(资料图)
高点定位,把“标准创新”作为第一动力
拧紧标准化“思想阀”。宝鸡市针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无标可循、无据可依的现状,坚持把标准化建设作为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前提与重点,在全省率先部署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标准化建设,陕西省市场监管局全程指导实施,宝鸡市委亲自部署安排,市政府专门调研推进,市政府分管领导一线督促落实,市市场监管局全力开展标准制定工作。围绕实际和发展需要,全市聚焦污水治理、垃圾处理、农户厕所、村容村貌四个方面,制定形成了省市八项标准体系,在全市600个示范村、31个精品示范村全面推广,并采取市县领导一对一包抓,推动标准落地生根。着眼解决农村公共设施有人建、无人管,以及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一阵风、难坚持的问题,制定了农村通村公路、公厕等公共基础设施“1+7”物业式管理办法,选聘管护人员7392人常年管护,做到了待遇有保障、天天人在岗。为了压实“市主导、县主抓、镇主责、村主体”的四级责任,市委、市政府将农村环境整治纳入县区、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和环保督察,坚持督查暗访、媒体曝光、评估通报“三个常态化”,市级暗访覆盖全市75%镇,县级暗访覆盖90%村,镇级暗访覆盖所有村组。
扎牢标准化“制度笼”。宝鸡市在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标准化过程中,积极争取上级项目支持,眉县财政列支专项资金,支持先行先试。以横渠镇文谢村为试点村,按照“政府推动,乡村自治,因村施策,综合治理”的总体思路,突出标准引领,带动整县推进。相继研究制定了环境整治奖惩、“文明公约”等12项管理规范和管理办法,推行积分评比和星级管理,并配套奖励措施,形成了人居环境整治管理规范标准运行机制。根据村情实际,先后制定了干净整洁村、重点达标村、示范样板村三类标准体系,细化量化环境清洁、厕所改造、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标准和指标,眉县15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基本完成了改厕、空心房治理、村组道路和各类杆线整治,每个村已建成公共浴室、理发室和老年人洗衣房,聘请专业机构完成了86个村村庄建设规划,为整县推进标准化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推行了“垃圾减量化、收集分类化、处理资源化”的标准化原则,“户分类、组收集、村转运、镇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标准模式已正常运转,使90%的村庄生活垃圾得到了有效治理。坚持生活污水“县城动力处理、镇村湿地处理”的标准,围绕“改造提升、扩建管网、新建设施”的思路,把各镇周边村庄污水排放纳入城镇大管网集中处理,在23个居住集中的行政村建设了生活污水处理站,实行人工湿地处理与氧化塘处理相结合的工艺,污水处理率达36%。
打好标准化“主动仗”。宝鸡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标准化试点工作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推进,凤翔区建成了六营村标准化试点样板村、5个重点达标村和60个整治示范村梯次推进的良好发展态势,县级财政拨付180万元,全力推动标准化试点工作。制定出台了《凤翔区城关镇六营村人居环境整治标准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通过外出学习、专题调研等方式,形成了积分制管理办法、镇村两级网格化管理等制度20余项,引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标准化试点工作全面规范、全面过硬,城关镇六营村达到了“示范样板村”标准。同时,按照“重点培树、示范引领、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科学编制农村发展规划,规划管理覆盖率达95%以上。此外,以六营村标准化试点工作为样板,带动全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快速发展,六营村正朝着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型美丽乡村大步迈进。
提升标准化“幸福感”。宝鸡人居环境整治标准化工作遵循农村不仅要干净、更要美丽的目标,市委、市政府将乡村主干道路两侧植树种花全覆盖作为重点工作,列入了市政府工作报告,目前已完成道路美化2350余公里。同时,持续开展了垃圾清剿战,发动群众上百万人次,清扫道路6.3万公里,整改河道“四乱”169处,清运垃圾34万余吨,实现了公共区域无明暴垃圾、道路两边无散落垃圾、河道内外无乱堆乱倒,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标准化试点村呈现出环境舒适、产业兴盛、群众富足的新气象。
提质增效,把“标准提升”作为第一要务
垃圾保洁水平仍需提高。保洁质量有待提升,部分镇村保洁队伍保洁标准不高,背街小巷和河道垃圾清扫不到位。保洁队伍力量不足,清扫转运不够及时,垃圾运输车辆调度分配不够合理,部分偏远地区垃圾转运较慢,存在垃圾堆放现象,特别是节假日垃圾堆放量大。
污水项目效益仍需加强。部分乡村污水处理设施管网施工不标准、接户率不高,部分管网存在错接、漏接现象,改厕与污水治理项目衔接不畅,有的设施损害后未得到及时维护,终端运转不正常。
改厕工程进度仍需加快。由于受疫情、改厕排查整改等因素影响,改厕进度慢,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低,加之部分乡镇对改厕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前期改厕过程中存在一些施工质量不达标、改厕后未及时竣工验收等问题。
资金保障力度仍需加大。全域农村环境整治任务较重,各镇工作进展不平衡,部分镇财政支出压力较大、存在资金缺口,特别是受疫情影响,全市财政增收压力凸显,市、县、镇配套资金压力较大。
政策引领,把“标准惠民”作为第一目标
健全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因村施策,充分发掘乡土风情、传统文化、传统村落、地域特色,打造一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亮点村。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加强业务培训指导,递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亮化美化村容村貌。
优化保洁队伍考核办法。探索建立垃圾保洁队伍管理体制机制,切实调动乡村参与垃圾保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创新管理方式,完善“智慧环卫”监管系统、设置二维码管理模式,提升偏远山区的管理和质量。要完善垃圾处理链条,实现“变废为宝”,综合利用,确保实现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改善乡村环境卫生状况,保护群众身体健康。
加大资金保障力度。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集中加大投入,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构建多元化投入格局,落实已建成项目的专项经费和管理人员,确保设施设备正常运行,推动村庄清洁行动常态化、制度化、持续化。
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引导群众参与,制定村规民约,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标准化工作新格局。完善农村公共卫生环境设施管护机制,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进乡风文明创建,提升群众幸福指数。(郭宏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