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观热点:端午佳节,让我们共品民俗之美|思维品书
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古老、盛大的民俗节日。相传最早在先秦时期,就有端午节的的节俗活动雏形。传统节日是前人留下的文化瑰宝,它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由于我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再加上各地诸多不同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同时,端午还有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避恶月恶日等习俗及与之对应的相关的文化活动。千年来,在我国各地盛行不衰,成为影响力极大的民俗大节。在世界汉文化圈中都有广泛的影响。
(资料图)
在5000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华民族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历经代代传承而生生不息。了解民俗文化,坚守中国文化立场,感悟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沁润民族文化精髓。 我国节日甚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热闹喜庆。这些节日习俗、礼仪凝结着古老而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着深邃而重要的文化价值,承载着一个国家与民族的精神信仰。今天《思维品书》整理了五本好书,希望读者通过这些书籍对我国的民俗文化产生更多深入思考、汲取传统文化精髓,从而让自身感悟到民俗文化中更多的价值和意义。
《端午》
作者:刘晓峰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年年到端午,都会上演一波粽子馅儿的咸甜之争,但其实争来争去,我们可能远远不够了解粽子,毕竟,我们对吃粽子的起源都常常有误解。
粽子是最流行的端午节食,对于端午节为何要吃粽子,最普遍的说法是为了纪念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但是,粽子这种节食,最早却并不是起源于屈原,而是起源于夏至。关于这一点,《风土记》有明确的记载 :
仲夏端午,方伯协极,烹鹫,用角黍,龟鳞顺德。”注云 :“端,始也。谓五月初五也。四仲为方伯。俗重五月初五,与夏至同。邬(鸭)春孚雏,到夏至月,皆任啖也。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二节日所尚啖也。又煮肥龟令极熟,擘择去骨,加盐豉、苦酒、苏寥,名为葅龟,并以薤蒸,用为朝食,所以应节气。裹黏米,一名粽,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包裹未分散之象也。龟骨表肉里,外阳内阴之形……皆所以依像而放,将气养和辅赞时节者。
可知早期的粽子是用菰叶包裹黏米,中间包上栗子,再用浓浓的小灰汁煮熟。这样煮出来的粽子,当然自有一份象征意义,这是取象“阴阳相包裹尚未分散”的意思。和粽子一起吃的另一份夏至节食是薤龟,因为和一般动物长得肉包骨相反,龟长得是骨包肉,是外阳内阴。
夏至吃这两样东西,为的是模仿宇宙中阴阳变化之象,它们不是简单的食品,而是“将气养和,辅赞时节”的特殊节食。屈原传说和端午食粽结合后,夏至食粽的习俗也渐渐被替代。
端午这一系列以争斗为核心内容的节俗现象背后,实际上都潜藏着古代的巫术式思维方式。比如克仗斗石选择端午和正月举行,就是想通过人为的努力,促进阴阳相交。克仗斗石选用石头为争斗的武器,也不是偶然的。《初学记》记载石头是“阴中之阳,阳中之阴”,并引《物理论》云“土精为石,石,气之核也。气之生石,犹人筋络之生爪牙也“。这些做法背后的观念很可能是不科学的,但了解了古人的想法,我们就看到了他们看似纷乱的行为背后的秩序;我们就可能知道,古人为什么会这么选择、为什么这么做。
全书内容共分三部分:讨论了端午的起源,端午的节俗,并从地域和时间两个维度进行了总结。刘晓峰教授在书中引经据典,以优美的文字为读者呈现一个原汁原味的端午。全书有高清插图近70幅,精心挑选与端午相关的古图,全彩再现悠久而活泼的端午。
《天地人生》
作者:王蒙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本书围绕生死、天地、修身、君子、劝学等十大核心概念,以作者近九十年人生阅历、六十年潜行研习为基础,秉持亲切生动的文笔、率真幽默的风格、深情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解读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本书在内容方面绝不故作高深,而是从浩如烟海的中华古籍中抽丝剥茧,带领我们发现国人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准则的源头,学习古圣先贤的人生智慧,开启当代生活的全新天地。这是一次中华传统文化的关键词解读,一本饱含人生阅历的智慧之书,一剂治愈精神焦虑的处世良方!
王蒙论文化与人生的关系:
文化使人生的诸种悖谬、死结、忿懑、怨怼,变得平顺条理有情有理与颇堪安慰了一些。而得不到文化的熏陶与释解引领,得不到精神的温暖与解脱,得不到文化的安抚与激励的人会受尽愚昧与野蛮、虚无与破灭的痛苦。
王蒙谈古人眼中的“勇敢”:
孟子贬低匹夫之勇、血气之勇、一夫之勇;认为那是廉价的也是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的。苏轼在《留侯论》中,更明确提出“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他认为仅仅表现为易怒,拔剑而起,敢于拼命,并不是真正的勇敢,而不惊不怒,深谋远虑,服从大局,务求必胜,这才是格局甚大的真正勇敢。
中国古代圣哲提倡的是清醒的勇敢,慎重的勇敢,有影响力与组织力的人众的勇敢,理智的勇敢与战略的勇敢,而不是一时的莽撞与冒险。
王蒙谈《道德经》与老子:
《道德经》包含了老子许多逆向思维的奇葩,老子是不怕做惊人之论的:诸如知美斯恶、知善不善、天地不仁、圣人不仁、失道而仁、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等等,高大而又诡谲,玄妙而又创意的惊世疾俗的说法,令人拍案称奇称快。而像以正治国这样正确稳重的提法,在老子言论中应属罕见。
老子说:“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老子的这个判断相当激烈,相近于十九二十世纪的欧洲社会革命党人言论。
王蒙论人生:
你生下来,活下来,是为了胜利、为了贡献、为了成长和成就;不是为了内卷、躺平、失败和一败涂地。所有的失败应该通向改进与成功,即使此生的成长成就有限,也可以甘为人梯,把接力棒传下去。生命是温暖的,是活跃的,是有着一个又以一个前景的,是值得我们去奋斗去争取,去努力的。
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面向万有,溯本求源,它对于天地人生这样的原生概念、终极概念、根基概念,同时又是实存的、此岸的、非六合之外的高、大、上、深、恒久、精微的概念给予关注与体贴,并从中力求获得生活实践、修齐治平、选择取舍、日常起居举止的启示、教训、境界、品性、智慧。
在此书里,以天地人为源头,以人的生活为本体,以文化为汹涌奔腾的巨流。生活来自天地大千世界,文化是大千经验、大千学问、大千智慧。
归根结蒂,这是一本努力让文化回到生活的书,让古代与现代尽可能接轨的书,让生活之路受用文化滋养的书,让高大上的人物和传统文化与人们贴近的书。
《徐霞客游记》
作者:徐霞客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如果用尽一生的光阴只做一件事,你会选择什么?”
有人在迟疑,有人在迷茫,有人在无限畅想……
而徐霞客一定会坚定地回答“游遍中国山河大川。”
“如果问你此生最大的志向是什么?”
有人会说衣食无忧,有人会说富贵功名,有人会说学富五车……
而徐霞客则会说“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
徐霞客一生游历考察,先后四次长距离跋涉,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徐霞客游记》也用六十多万字,记录下了他34年来游历山川及各地自然风景。游历省份遍布江西、江浙、湖广、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区。遍及天台山、雁宕山、华山、五台山、恒山、黄山、庐山、嵩山等我国各大名山。
众所周知“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也早已成为旅游爱好者的打卡胜地,但人们或许不知道,早在三百多年前,徐霞客已游览了这处秀美山川,并做出了科学的地貌勘探。
游记中,他还“望雁山诸峰,芙蓉插天,片片扑人眉宇”;见武夷山“上下皆绝壁,壁间横坳仅一线,须伏身蛇行,盘壁而度,乃可入”;写九鲤湖的瀑布“如万马初发,诚有雷霆之势”;观太和山的榔梅树“大皆合抱,花色浮空映山,绚烂岩际”……
祖国的锦绣河山,在他笔下如诗如画、栩栩如生。如此令人身临其境的游记。
徐霞客晚年的“万里遐征”,占整部《徐霞客游记》的大约四分之三,可谓“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毕生时间最长、行程最远的西南方“万里遐征”详细丰富的记载了各地的地质地貌、风俗人情。他在《溯江纪源》中写道:“故不探江源,不知其大于河;不与河相提而论,不知其源之远。”更正了“岷山导江”的讹误,找到长江的正源为金沙江,圆了他少年的梦想。
《典籍里的中国》中演绎,徐霞客、季梦良在“当代读书人”撒贝宁的陪伴下穿越到现代中国,到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品尝了令他们魂牵梦绕的华夏母亲河源头之水。可见徐霞客探寻长江源头的过程,代表了所有中华儿女的寻根溯源的心,为三百多年来我们的科考人员不断的勘测和丈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推动了中国地理学的发展。
《中国人的二十四节气》
作者:邱丙军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指导农事的传统历法,更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结晶,含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本书围绕不同季节、不同节气的自然变化,介绍了气候变化、农事活动、传统习俗、饮食养生、诗词谚语等内容,内容丰富,通俗易懂,既注重知识性,又注重趣味性,是一本有关二十四节气知识的家庭实用宝典。
二十四节气是以我国北方黄河流域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历史上我国的主要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多集中在这些地区,为适应农业生产等的需要,当地的人们通过对太阳、月亮、天气、物候等的长期观察,总结出一套适合该地区的“自然历法”,指导生活和从事农业生产。我国的节气文化源远流长。二十四节气中“二至”“二分”的概念已经见于《尚书·尧典》;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的《十二月纪》篇中也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的名称;到秦汉年间,遂有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目,《淮南子·天文篇》一书就有了和现在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名称。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
由此,经过历朝历代的演绎补充,二十四节气的内涵更加丰富。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经过评审,正式将我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这影响我国几千年农业文明的传统文化再次成为热议话题。为了让年轻人更好地了解二十四节气知识,特编写了本书。本书围绕不同季节、不同节气的自然变化,分别介绍每个节气的气候变化、农事活动、传统习俗、饮食养生等内容。由于二十四节气基本上是根据黄河流域的物候建立起来的,而且我国地域辽阔,南北跨纬度大,因此有时可能较难全面兼顾。
《宋宴》
作者:徐鲤 郑亚胜 卢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