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科技职业学院聚焦科教融汇 为高质量发展聚智聚力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紧盯区域经济产业发展中面临的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加强产业链、创新链与教育链、人才链的对接,助力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智慧和技术支撑,贡献了“职教力量”。
发挥“立地优势”,推进区域新旧动能转换
“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天然的紧密联系,具有‘立地优势’。”该校党委书记郑德前说。
(资料图)
近年来,学校聚焦区域新旧动能转换布局和中小企业技术难题、产业转型需求,在智能制造、纺织服装、生物化工等重点领域进行科技创新、技术服务、技能传承和成果转化,开展应用技术研究与推广103项,积极推动科技研发与区域产业发展融合。机电工程系苏建国研发团队围绕当地农机设备制造企业技术攻关需求,与企业联合开展了系列摇果机整机设计及样机试验等多项技术研发项目,为企业提供了设备研发关键技术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这种“立地”式科研导向,为推进区域新旧动能转换和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职教智慧”和技术支撑。
聚焦研发方向,分级分层打造科研平台
“我们建有国家、省、市、校66个分级分层科研平台,坚持科研、服务、转化原则,在科教融汇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郑德前说。
据介绍,学校建立了“四级四类”科研平台体系。学校现有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山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山东省高等学校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高等学校技术研发中心等22个省级科研平台,14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个校级科研平台。
“这些平台功能定位有区别,但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服务的初心和方向是一致的。”郑德前介绍说。“双高计划”建设以来,学校新增投入2000余万元,建成了生态化工与过程强化实验室等一批高水平科研平台,在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升级迭代”中,发挥了科研服务和成果转化的“双重效应”。
构建激励机制,为激发创新集聚“智慧大脑”
“我们出台了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管理办法等,最大限度放宽经费使用自主权。”郑德前说,“这是我们落实科研经费‘放管服’政策、创新科研评价办法、完善科研评价体系的重要一环。”
学校将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科教融合等方面业绩纳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完善了以贡献为导向的科研项目经费绩效激励制度。例如,横向科研项目经费支出按照合同约定执行,不设定间接经费提取比例上限;提高纵向科研项目间接经费提取比例,自然科学类科研项目扣除设备费后,500万元以下部分的间接费用不超过30%。对于实验设备依赖程度低和实验材料耗费少的基础研究、软件开发、集成电路设计等智力密集型项目,间接费用最高可按40%提取;对于数学等纯理论基础研究项目,间接费用最高可按50%提取,间接经费的使用向创新绩效突出的团队和个人倾斜。
同时,学校引进博士22名,柔性引进泰山学者、产业教授、博士后等高端人才26名,柔性引进省级高水平科研团队2个,吸纳来自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启迪之星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歌尔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的35名专业人才,共新建科技创新、技术服务、智库咨询等类型的科研团队22个,成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服务区域经济的“智慧大脑”。
“双向奔赴”,为学校发展再添新动能
“紧盯社会发展需求,紧盯职业教育发展,紧盯人才培养,不断聚智聚力,职业教育才能有蓬勃发展的活力和后劲。”郑德前介绍说,他们以科教融汇为方向,将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及成果案例转化为教学项目,融入课程和教材,为学校发展增添了新动能、新活力。
学校立足区域具有高端装备等优势产业集群的优势,每年支持100个项目融入课程内容和实训项目,将技术创新过程和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在实现科研反哺教学的基础上,形成了技术创新与教育教学的良性循环,提升了学生创新思维和独立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自2008年至今,以学生为主申报专利4759项,其中,发明专利占18.28%。
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设备芯片装配工作站教学
工业4.0智能制造生产线工业机器人工作站调试教学
作者: 李晨歌 王志方
编辑:白天
审核:王煜玲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