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和谐共生画卷 探绿色发展之路
在北大荒集团红卫农场,智能插秧机按照预设作业指令精准栽插秧苗。 何飙 摄
盛夏时节,三江平原腹地,记者漫步在蜿蜒曲折的挠力河旁,近岸水草丰茂,塔头挤挤挨挨,连成一片幽幽的绿。白鹭在水中嬉戏觅食,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往来巡视,共绘浩渺的湿地景观。
挠力河又名诺罗河,满语意为“河床流荡不定之河流”“鸟兽栖止之地”,有“富饶美丽”之意。2002年,黑龙江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挠力河保护区”)正式成立,位于宝清、饶河、富锦“二县一市”行政辖区,分布在北大荒集团红兴隆、建三江分公司所属11个农场境内。保护区总面积16.06万公顷,有野生动物达593种、野生植物达1047种,属国家特大型湿地保护区。
(相关资料图)
多年来,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大荒集团”)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在大基地建设过程中,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统筹推进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在第一个全国生态日来临之际,记者沿着挠力河前行,走访北大荒集团多个农场,感受挠力河保护工作带来的喜人变化,体悟北大荒集团践行生态文明的生动实践。
退耕还湿保生态
走进挠力河保护区北大荒集团胜利农场区段,一层层、一簇簇靰鞡草的根,日复一日,漂浮、沉积,积聚为塔,穆听风雨。郁郁葱葱的湿地,隐约还能看出曾作为耕田的痕迹,一旁生锈的小型拖拉机无声地诉说着退耕还湿的故事。
2014年,挠力河保护区管理局率先在全国开展退耕还湿试点准备工作。然而,11个农场的一些耕地在保护区成立之前就已开垦出来,要想退耕还湿,谈何容易。
“我们坚持谁破坏、谁修复,以突出重点、先急后缓、分类施策、全面治理的原则,积极开展湿地修复工作。”保护区管理局科研宣教科科长王广鑫介绍。自2014年起,挠力河保护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全国退耕还湿试点工作中率先示范,圆满完成2014年全国退耕还湿任务指标的近三分之一。
“经过北大荒集团与保护区大兴管理站的共同努力,如今,湿地塔头随处可见,河水清澈,处处焕发着‘地球之肾’的勃勃生机。”挠力河保护区大兴管理站副站长王可心回忆,“我们始终坚持巡查检查、科学监测,使得这片湿地逐渐恢复原本的美丽。”
在国家的政策支持下,2014年至2021年,挠力河保护区共完成湿地恢复面积20余万亩,其中退耕还湿18万余亩,使湿地面积超过100万亩以上,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挠力河保护区还积极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退耕湿地和自然湿地碳储量调查。“下一步,我们计划建立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核算体系,研发湿地增汇技术,提升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和退耕还湿地碳汇能力,助力支撑‘双碳’目标。”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管强说。
绿色兴农促发展
“让绿水青山颜值更高,让金山银山成色更足”,北大荒集团以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保障土地资源安全、农业生态安全为目标,把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切实扛起保护黑土地的责任使命,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基础,率先走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近年来,北大荒集团在挠力河保护区全面实现黑土地保护、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保护性耕作,全面积应用绿色农药,土壤有机质年提高0.01个百分点,化肥和化学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
开展湿地保护与修复相关工作,对湿地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起到重要的协同保障作用。由于挠力河湿地呈条带状且与农田毗邻分布,其湿地具有净化农业面源污染、蓄水调洪、改善水循环、调节局地气候、防止土壤侵蚀等功能,对周边黑土地保护、稳产、增产有重要作用。
“开展湿地保护为生态农业以及智慧农业提供了一个范式,有助于未来在粮食高产方面进行探索。”黑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隋心介绍道。
北大荒集团七星农场依托科技力量实施黑土耕地保护,面积达500万亩。北大荒集团七星农场以测土配方施肥为前提,重点推广应用水稻侧深施肥、变量施肥等减肥技术措施,做到精准精确施肥,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在病虫害监测预警的基础上,重点依托先进农机具及高效药剂应用、专业绿色防控技术等实现高效节本防病虫草害,推进农药减量控害。在耕作方式上,推进浅翻深松、联合整地、用养结合、休耕轮作,秸秆还田粉碎还田,扩大有机肥推广应用面积。
北大荒集团红卫农场依托挠力河湿地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在智慧农业先行试验示范区内全面积进行标准化格田改造建设,做到统一种植、管理、经营。“北大荒集团红卫农场进行智慧农业和无人农场建设规划,架设了5G基站,将3600亩示范田打造成集成果展示示范、技术集成推广、现场观摩培训于一体的高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成为引领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典型样板。”北大荒集团红卫农场农业发展部总经理李岩介绍。
不仅如此,北大荒集团红卫农场还发挥挠力河湿地生态资源和现代化农业资源优势,积极打造生态景观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探索“农业+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围绕农业观光采摘,打造特色景点,整合精品旅游线路,加大对湿地的保护力度,打造独具特色的观光农业,做到农业发展和生态保护两手抓两不误。
和谐共生成效显
早在1996年,北大荒集团八五九分公司圈河家庭农场场长葛柏林用13.33公顷已开垦的土地置换湿地中的“小开荒”,自费投入资金12万元雇来挖掘机,沿湿地外围堆起一圈高高的土坝,成为自费保护湿地第一人。
当记者询问葛场长,他的初衷是什么,葛柏林呵呵一笑:“开荒破坏易,恢复湿地原生态难,留下这块湿地是为了让北大荒的子孙后代看前辈开发前的亘古荒原是什么样子,更是因为保护生态环境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业。”如今,湿地内水丰草茂,野生动物品种、数量逐年增多,葛场长在湿地内建了观光栈道,为人们认识湿地、保护湿地贡献力量。
通过持续的保护和有力的管理,挠力河保护区的湿地保护已见成效。北大荒集团大力巩固湿地保护成果,借助“世界湿地日”“全国生态日”等契机,通过电视、广播、微信短视频等方式对广大百姓进行湿地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如今,挠力河保护区周围的百姓遇到受伤的鸟类,都会主动给保护站打电话寻求帮助,保护生态及物种多样性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近年来,北大荒集团红旗岭农场管理站为保护野生鸟类,累计投喂玉米、水稻、小鱼等食物两万余斤,为回归候鸟备“粮仓”、解“粮荒”。同时,管理站搭建招引巢,吸引东方白鹳来此繁衍。目前,已有两对东方白鹳在招引巢安家,近三年累计孵化东方白鹳幼雏22只。在千鸟湖湿地,已连续多年发现700只以上东方白鹳集群。
北大荒集团红旗岭农场开展一系列鱼类增殖放流活动,引入红肚鲫鱼等一些濒危或数量稀少的本土湿地鱼类。目前,已累计投放鲫鱼、青鱼、草鱼、鲤鱼、泥鳅鱼等鱼苗230余万尾,有效提升了千鸟湖湿地的鱼类种源数量,也吸引了更多的鸟类来此安家。
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地学院教授于洪贤对挠力河保护区在丰富鱼类种群方面的努力赞赏不已:“鱼类是湿地生态系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指示物种,鱼类的丰富程度决定了鸟类的多少。8年前,我曾到挠力河保护区进行过鱼类种群调研,这次再来看,鱼类种群数量已有所增加,保护效果非常显著。”
记者看到,挠力河保护区里,河流九曲回环、水塘星罗棋布,湿地中草木葱郁丰茂,白鹭、苍鹭、东方白鹳等鸟类翱翔上空,丹顶鹤、野鸭等野禽在此安家,俨然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美画卷。
标签: